我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探讨 - 湖南教育后勤信息网,湖南省教育后勤协会 - 湖南教育后勤信息网

意见与回复

首页> 我省研究

我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探讨

分享到:
来源:湖南省教育后勤协会发表时间:2016-09-26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水电用量和水电支出费用呈大幅增加趋势。为了遏制水电支出的过快增长,建设节约型校园,学校在水电基础设施改造与节能技术运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在供水管网主动漏损控制方面所做的尝试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我校实行供水管网主动漏损控制的必要性
    我校供水管网将近40公里,2009年日平均用水量达到13000吨,教职员工、学生、居民接近6万人,已经与一个较小规模县城供水量相当。因此即便是管网上很小的漏点,长时间积累造成的水损都非常可观。举例而言,一个直径为1公分的漏点,每天造成的水量损失高达200吨,除了水量的严重浪费之外,会直接带来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并影响学校后勤管理的形象和信任度。依据2008年-2009年实际用水量核算,我校每年购水量超过500万吨,购水成本支出近900多万元(按当时长沙市生活水价1.88元立方米/每吨计算),人均月用水量达到8.8立方米,是湖南省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标准4.8立方米的一倍以上。水量损耗现象非常严重,并且因为管网损耗原因造成学校部分区域供水压力不足,直接影响教职员工的正常生活,也增加了后勤水务管理工作的难度。针对学校用水管理难题,学校于2010年开始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采取主动漏损控制实施方案,对学校供水管网实行了系统的检测工作。
    二、供水管网主动漏损控制的优势
    管网主动漏损控制最为核心的技术手段是地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网图、管网在线监测系统和水量平衡分析。四者的系统整合可以量化漏损水平,及时确定漏损区域和管网材质等,精确定位漏点,使管网漏损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为优化管理、运行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据相关数据分析显示,被动漏损检测下的管网漏损最高甚至可达到50%,而同样在主动漏损控制下,漏损水平通常在15%左右,结合监测平台的1、2、3级水表逐步细化,管网漏损水平可控制在先进发达国家的8%以下。经验证明,管网中80%的水量损失往往来自于20%的漏点,在使漏点探测投入合理化的前提下,水量修复的效果可实现最大化。
     三、我校供水管网主动漏损控制探讨
    1、管网数据获取和分析。对地下综合管网进行普查、测绘,摸清所有管网的基础资料。探测供水管网近40公里,对地下供水管线长度、管径、管材、用户数量、类型、用水量、管网平面布置图、管道压力、节点高程等进行普查。更为重要的是对上述基础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其精度和可靠性。
    2、数据库更新。将数据分析和质量控制的数据录入到管网信息化平台数据库中,使学校能够实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同时由于系统平台本身的强大查询和检索功能,学校能够准确把握供水系统的各类细节信息,如管网资料、用水信息、漏点维修记录等。
    3、建立模型。管网数学模型是实现模拟和校核管网基础资料的重要工具,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建立管网监测平台,实现对学校管网DMA分区流量在线监测,能为学校提供动态的管网运行状态,是用户调查和用水量空间定位分配的重要基础条件。
    4、学院系统用水量和水量平衡分析。在管网漏损控制过程中,水量的计量和平衡是其中的关键一步。首先通过对地下综合管网进行普查、测绘,合理地安装水表、流量计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然后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执行水平衡分析日报表制度,对分栋、分区水表的实时数据进行夜间流量的测定与分析,针对管网异常区域运用听漏仪、相关仪等数字探测技术进行漏点定位并修复,减少漏水损失;最终对供水资源是否合理利用、供水设施是否存在缺陷、供水成本是否可以有效回收进行准确的判断,以便提出投资技改方案,由学校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尽量降低管网漏损率。
    5、水量能耗审计。进行水量能耗审计,可以从水资源利用、运行管理和财务等方面更好地表达供水管网的运行效率和管理问题,进而为管网水量损失和产销差控制策略的制定、实施奠定基础。学校审计部门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测试的方法,对水资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经济和环境效果进行审计、初步诊断和评价,从而发现节能潜力并提出改进建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学校职能部门对校园用水情况的监管力度。
    6、维持漏损的经济效益水平。实施主动漏损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使学校管网漏损率长期控制在合理水平。我校通过近五年漏损控制实施,累计查找漏水点240多处,年用水量下降近220万吨,节约水费支出近400万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周跃进 蔡畅)

  •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长沙理工大学金盆岭校区后勤基建楼联系电话:0731-82618157
  •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17009354号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后勤协会

©2016 湖南省教育后勤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