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管理主客体矛盾问题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中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并且随时都会有新的矛盾关系产生,对高校后勤管理者来说,时刻都要面对这些矛盾,对后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特别是主客体矛盾问题,作为后勤管理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在日常管理时才能临阵不乱,有的放矢。
后勤管理主客体矛盾关系分析
1、后勤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处于后勤管理活动中的人是后勤管理的主体,后勤管理主体是指参与后勤管理活动及其过程中管理活动的出发者和执行者,包括一切在事实上(不论其自觉状态如何)参与后勤管理活动及其过程中的个人或组织。因此,后勤管理主体应包括管理人员和管理组织两个方面。
后勤管理客体指后勤管理主体所指向的被管理的人和物及其相互关系。在这里,需要特别讨论一下作为后勤管理客体的人。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作为后勤管理客体的人仍有一定的权限,能够决定该不该做,可以在其工作范围和工作时间内发挥其想象力和工作积极性,或者相反。在这个意义上,在这个特定范围内,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工作岗位和领域中的管理主体。因此,在高校后勤日常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发号施令,要时刻考虑如何正确发挥管理客体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2、后勤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矛盾关系。后勤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矛盾关系是指在后勤管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后勤管理主客体的对立是指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互反对或相互排斥。就后勤管理主体而言,总是希望自己的目的和意志能够充分地在管理客体身上体现出来;而作为后勤管理客体来说,则力图按照自己的客观本性来表现其主动性并反作用于后勤管理主体。一方面,为了使后勤日常管理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必须维护管后勤理主体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也不能片面强调后勤管理主体的作用,而忽视甚至无视后勤管理客体的力量。后勤管理主体如果违反了后勤管理客体的活动本性时,就会遭到后勤管理客体的惩罚。后勤管理主体只有遵循管理客体的活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自由活动范围和改变其运动方向,才能使自己的意志在后勤管理客体身上有所体现。后勤管理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是其关系建立的基础和管理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进行各项后勤管理活动的前提。
后勤管理主客体间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为:首先,两者相互依存。其次,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第三,两者相互转化。把握后勤管理主客体的内在关联,是处理两者矛盾的依据所在。
后勤管理主客体矛盾的解决
“管理学是研究在一个系统中为了达到管理目标,使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趋于最优境界的问题。管理系统存在着最优境界,这个最优境界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最佳途径。”(郭咸纲)这个“最优境界”就是实现后勤管理主客体矛盾的统一,从而使得后勤管理主客体关系在其矛盾统一体内能够达到最和谐的这样一种境界。由此,解决后勤管理主客体矛盾的“最佳途径”就是循着后勤管理主客体矛盾发展的规律去实现后勤管理主客体矛盾的统一。在实现后勤管理主客体矛盾统一的过程中,还要遵守一定的原则,掌握正确的解决矛盾的方法。
1、管理主客体矛盾的发展规律。从管理主客体矛盾关系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管理主客体矛盾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管理主客体矛盾就是循着管理客体——管理主体——管理主客体矛盾统一这个轨迹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上个阶段的“扬弃”,并且循环往复直至无穷。正是因为管理主客体的矛盾运动以及人们对于自身认识上的不足,人类的管理实践也经历了一个由管理客体入手又回复到管理主体,最后走向管理主客体矛盾统一这样一个过程。
企业管理者由于片面强调管理主体的作用而忽视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从而使得管理主客体关系恶化,不利于企业发展。企业的生存危机都要求解决管理主客体矛盾,寻求管理主客体矛盾统一的最佳点。从微观上讲,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企业要解决管理主客体矛盾就要尽力构建一个“和谐企业”。由于人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增强,人才越来越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管理主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推行人本管理,加强团队精神,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些是使企业管理主客体矛盾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宏观上讲,人类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努力构建一个主客体关系融洽的“和谐社会”。
2、解决后勤管理主客体矛盾的原则。虽然后勤管理主客体矛盾具有对抗性的一面,但还是处于一个共同的矛盾统一体之内,只要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不难处理这对矛盾。主客体关系学认为,人的主客体关系可以分为认识、利害和情感三个层次。相应的,管理主客体矛盾也就可以分为认识、实践和审美三种形式的矛盾。因此,解决后勤管理主客体矛盾就要遵循事实原则、道德原则和审美原则。
后勤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自己的主观想法与客观实际发生矛盾的尴尬局面,这时后勤管理主体就要遵循管理的事实原则。事实原则要求后勤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中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管理客体的本质规律,选用合适的管理理论和手段,从而达到管理主客体在认识上的统一。后勤管理主体首先必须掌握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社会,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最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技术,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这是管理实践成功的前提。其次,必须选用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现代管理理论很多,大部分都是人们在管理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管理主体不能现在流行哪种理论就选择哪种理论,而是要根据管理客体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管理理论,正如管理领域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所说的那样:“最好的未必就是最适合的”。第三、要经常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管理规律。在实践中,管理主体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现成的管理手段或方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或调整,更重要地是,要经常总结实际的管理经验,探索对特定管理活动有用管理方法。
后勤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中还必须谨守道德原则。按照盛庆琜的说法,判断一种道德行为的正当与否,就要看这一行为在所有可行的选择中能否对他人带来净正价值或净正效益。这种道德原则对处理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很有帮助。在管理实践中,主体的需求是从对客体进行索取来实现的,因此必然会引起主客体的矛盾。在这种情形下,后勤管理主体必须用道德原则来衡量自己的“趋利”行为是否损害到管理客体的利益,或者说其行为是否给管理客体带来净负价值或效益。也就是说,后勤管理主体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时,不能以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所以,作为后勤管理主体,当管理客体对其行为产生不满或抵制情绪时,应该及时用道德原则进行衡量,看其行为是否损害了他人或社会的利益。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项成功的管理活动,不仅体现了事实原则和道德原则,还体现了审美原则。人作为管理客体,不是机器,而是有血肉、有感情的动物,并且爱美是人的天性。在管理中,美是一种精神活性剂、兴奋剂,审美原则就是管理主体要充分利用美的这种功能,从精神上激发作为管理客体的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后勤管理主体如何运用审美原则来调动管理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具体来说,后勤管理主体要做到两点:首先,必须有美的修养。也就是说,后勤管理主体在追求美感时动机要是正当的,要真正从实际需要出发;同时,后勤管理主体还要在行动上起到表率和榜样的作用,真正成为后勤管理客体行动的楷模,达到“其身正,不令则行”的效果。其次,要为管理客体创造美的环境。一方面,后勤管理主体要为管理客体创造洁净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但会使人感到身心愉悦,而且会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这将能极大的提高管理客体的工作积极性,并激发其创造力。另一方面,后勤管理主体还要为管理客体创造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如果关系融洽,互相信任,那么就会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3、解决后勤管理主客体矛盾的方法。
首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后勤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后勤员工主观能动性包括发挥后勤管理主体的主动性和作为后勤管理客体的后勤员工自觉性。
后勤管理主体要在对管理客体进行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制定计划;再按照计划,充分、主动地行使自己的组织、领导、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主动调整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时还要修改甚至完全改变原有的管理计划,这都需要发挥管理主体的主动性。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的圆满完成,都是管理主客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仅发挥管理主体的主动性还够,还必须充分调动作为管理客体的后勤员工自觉性。管理客体的自觉性指的是管理客体不是被动的接受管理主体的管理,而是在高度的责任感和觉悟的指引下,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力求最好的完成管理主体所下达的任务。
充分发挥和调动后勤管理主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突出后勤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动地位,这是解决后勤管理主体与客体矛盾的首要条件。同时,为了正确地、有效地发挥管理主体的主动性,管理主体又必须具备考察、估计和处理客观现实的能力和素质。这样,才不至于因为有了主动性,而又陷入盲目和冒险,也不至于因为有了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又陷入了消极和被动。因此,后勤管理主体能否处理、以及怎样处理自身的主动性与现实对象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程度。这也是我们考察管理主体素质,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视角。
其次,要重视后勤管理实践活动的作用。管理实践是联系后勤管理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它不仅是将主观与客观进行对照的有效机制,还是检验管理主体认识正确与否的客观性标准。要想进行有效的管理,后勤管理主体必须反复进行调查和实践,这是克服后勤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矛盾、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必要环节。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备着将主体与客体进行对照的功能。因此,后勤管理实践是联结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桥梁,有助于后勤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及时调整自身认识的视角,以使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第三,要加强后勤管理主体的自我改造能力。在认识和管理实践过程中,管理主体的素质是在改造客观环境和改变客观现实中逐步提高的。“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摆在管理主体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为了提高后勤管理主体的认识和改造后勤管理客体的能力,后勤管理主体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管理实践中学;不仅要向其他管理人员学,还要向管理对象学,以增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后勤管理主体素质的提高,是在后勤管理主体结合管理客体,后勤管理主体改造管理客体,并通过后勤管理主体自我调节,自我改造的后勤管理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因此,后勤管理主体能否将改造主观世界作为一项长期不懈的任务,并自觉地一以贯之,这是考察后勤管理主体能否最大限度地解决后勤管理主客体矛盾的又一视角。
综上所述,后勤管理主体接近后勤管理客体,认识并改造后勤管理客体,是一个不断地解决后勤管理主客矛盾,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如果从后勤管理主体的视角进行考察:首先,后勤管理主体应当确立自身的主动地位,在充分估计、考察、了解后勤管理客体的前提下,积极地发挥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其次,在认识过程中,后勤管理主体应当充分认识后勤管理实践的巨大作用,随时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进行对照、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认识角度和方法;再次,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全过程中,后勤管理主体应当自觉地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以增强自身的认识和管理实践能力。这三个基本环节,不仅对于解决后勤管理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且也提出了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的必要性。
©2016 湖南省教育后勤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